國內B2C“領頭羊”爭奪話題一直不休,京東、老寶到底誰是B2C老大,業界看法不一。京東自曝市場占有率將近37%,其開放平臺營收數據保持200%-300%的增長,發展迅速。這一數據背后不得不讓人士認為這是京東自己在炒作,為IPO造勢。珍島和更多業界人士一直認為,京東自稱電商市場NO.1,時機似乎尚未成熟。
三個戰略布局 業界懷疑之聲此起彼伏
近期,京東商城可謂動作頻頻,躊躇滿志。高調宣布進軍網賣汽車、電子圖書和在線旅游的三大戰略布局,將聯合奔馳推出特別定制的300輛smart汽車,在京東商城在線銷售;將目光瞄向酒店預訂業務,把戰火燒向攜程、藝龍;將上線電子書業務,與當當網等競爭對手廝殺。
1、在線旅游戰略
業界專家認為,與兼顧多年的在線旅游領先者相比,京東在機票或酒店數量、專業服務能力、用戶黏度、用戶互動性等方面都難以與對手相抗,因此它頂多是進行剩余流量開發,進入第二軍團都步履維艱。
2、在線銷售汽車
京東商城在線銷售汽車,更被認為“浮云”。開創電子商務模式的鼻祖亞馬遜可以說是全球銷售商品規模大、品種全的在線公司,但其CEO貝索斯什么都敢“Sale”,唯獨不敢叫賣汽車。因為網上銷售汽車,如何解決顧客觀賞,如何解決試駕,如何讓人進行參數比較,如何對價格定位,都是一大難題,難道京東也要花巨資開線下“4S店”?
3、布局電子圖書
而針對大肆布局電子圖書,當當網CEO李國慶氣得直“放炮”,隔空抨擊劉強東“既沒有戰略也不懂事”,其不是對手,只能是陪襯,并稱“京東的錢只夠燒到今年8月-10月,資金告罄之后就得去繼續尋求融資或者到美國上市。”
事實上,如今每個垂直領域—京東所涉足的家電、服裝、圖書、百貨等領域,均面臨著與“美蘇”、凡客誠品、當當、淘寶等電商同質化殘酷競爭的局面。此外,更多的企業正涌入B2C領域,競爭越來越激烈。或許京東越爭越虧,做越大虧愈多。
網上賣汽車、賣書、賣玩,或僅僅只是是講個動人的故事而已。故事要給誰講較好?給各路私募、投行比較適宜,其次是內部人士,以穩定軍心。京東當前取消免運費、商品漲價,已經發出了大把燒錢后資金鏈緊缺的強烈信號。但劉強東還得繼續講這些雖有缺陷但誘人的“故事”,目的或是為了下一輪融資或傳言中的海外上市鋪路。
號稱“市場” 更多是為IPO造勢
從京東披露的數據看,京東商城在B2C市場已遠超其他B2C購物網站,甚至包括淘寶,成為國內市場老大了,但由于計算口徑、方法標準不一,京東、淘寶到底誰是B2C老大,業界看法不一。不過,由京東高管大膽公布市場占有率的數據背后,不排除有為海外IPO營造有利市場氛圍、取得國外投資銀行注意的目的。
而近期又有媒體披露,京東商城已在今年3月開始重啟上市進程,京東商城近期也連續引進職業經理人,改善公司管理結構。但針對此類傳聞,京東商城予以否認,稱公司近期并未有重啟上市計劃,京東商城資金流非常健康,不急于尋找新一筆融資。
根據京東提供的數據,其2008年銷售額13.6億元,2009年增長近3倍達40億元,2010年,京東的銷售總額則高達102億元去年更是完成高達210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額。但投行人士分析,這個數字較其2011年9月宣稱的“要達到270億”低了22%。這意味著京東2011年銷售額同比增長僅為105%,并未達到200%的增長目標。看來,京東堪稱“一列高鐵”,但由于“天氣、管理、技術、費用”的問題,這列“高鐵”已遭遇“增速瓶頸”,速度放緩。
電商“寒冬” 京東急需尋找盈利方式
雖然去年京東增長數據靚麗,但都未能治愈和其它許多電商一樣的硬傷—盈利。為了讓企業繼續維持高增長,活得好看些,許多電商一是要走“融資—擴張—再融資—再擴張”之模式,讓現金流足夠充沛。而當前爆出京東啟動“第二輪上市計劃”的消息,反應出即使經過多輪融資,京東資金鏈仍十分緊張。二是要尋找清晰穩定的盈利商業模式,實現規模化盈利,這是京東未來面臨的大挑戰。
當前京東的盈利突破點主要有三個:價格、增值服務、產品線。專家分析,從產品層次來說,價格戰沒有前途,只能是琢磨去提高產品附加值。產品附加值的來源可以是差異化、消費者體驗、定制。一般而言,好的體驗和服務有助于平臺成長,但形成附加值較困難,比如物流配送水平,提高物流水平能粘住更多消費者,但同時增加成本。至于產品線,京東提出新三大產品線布局,能否有效,尚難推斷。
京東高速擴張的背后,使其可能承受來自供應鏈整合、人員管理等諸多方面的壓力和挑戰,成功并非一日就能完成,IPO可能是京東唯一也是后的選擇,但珍島更堅信成功不是一味的圈錢,而是尋找確實可行的盈利模式,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站在國內B2C市場的前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