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際網路界存在三個不定項:上網不一定在電腦(可以使用手機或是電視的機上盒);網站不一定是公司(許多學生開的網站根本沒有登記立案成正式公司);創業家不一定在創業,前兩者已經得到了大家的認同,第三個出現了爭議。
@珍島CEO趙旭隆一篇關于創業的微博中提到:"創業如同作戰"讓珍島諸多的員工受到啟發和震撼。“當你經歷過戰爭,在混亂危險環境下生存過,你就知道反應迅速、果斷決策的重要性。這也是一名成功創業者的必備素質,因為創業和戰爭一樣是在信息不充分和巨大壓力下生存的過程。他在次創業時對自己說“這和作戰真的沒什么兩樣,干得不好你就會死去”。創業加就一定會在創業嗎?如果他不創業,那么他在干嘛?
創業家不創業,他在做什么?
這里的“創業”所指的是“在非受雇的情況下自行開設公司”。創業家“不創業”,意思就是他可能是受了某一間公司聘雇,但他在公司內的頭銜與職稱正是“創業家”。這種方式和分店加盟(franchise)不一樣,和所謂“內部創業”(intrapreneurship)的口號也不一樣。
這樣的職位是真的為有創業精神的人所設計,讓他可以好好的大展身手一番,同時又不必負擔傾家蕩產的風險。這樣的愿景,有可能嗎?很多國外的實例證明,“創業家職”早已出現了。
類:創客(Recruited Entrepreneur):硅谷有間公司叫HitForge,由幾位成功創業家與創投工作人員所創立,打算導入量產的模式來制作網站。他們看準了尚未成功的創業家空有一身武藝,面臨生計問題撐不下去了,與其跟他們簽一箱子的合約,不如說服他們成為HitForge員工,繼續做原先的點子。這種模式比創投與育成中心還更進一步──就像當年孟嘗君養的“食客”來養創業家,讓創業家也可以一邊拿薪水、一邊製作自己夢想的事業。
第二類:駐點創業家(Entrepreneur in residence,EIR):創投投資新創事業,往往喜歡為公司導入曾有創業成功資歷的專業經理人,直接“空降”在投資公司,掛很高的職位,依績效給股票選擇權與獎金。由於要負責領導這間新創公司從無到有、從零到一千萬,一定會要求“頂得住”的人選,也就是本身曾有創業經驗,也很肯拚、肯吃苦的。
第三類,跨國行銷代表(Country Rep.):全球化時代,有些公司為了拓展全球市場而積極尋找跨國高階經理人,但更多的公司要找的是有創業意愿的“跨國代表”,一人到異地設點、闖天下。由于這樣的人才非常稀少,月薪往往動輒十萬以上,并且擁有豐沛的財務支援,因此這樣“跨國代表”的徵才業務往往是獵頭公司的鐘愛。在經驗難求的情況下,創業磨練與特質成了重要的武器,對于有意大干一票的創業家,這也是不錯的選擇。
而在創業天堂硅谷同樣的是創業,但卻有所不同,在硅谷,往往是那些成績比較好、什么都“罩得住”的學生宣布“我要自立門戶”,頗有英雄學成要好好大干一場的味道;而國內年輕人則常常視創業為“后一途”,有點像是在為自己職涯轉彎,或自己想當自己的老板,逼不得已的一條路。
另外,對“目標”的觀感上也有所不同,硅谷人總是豪氣的以“財務獨立”(financial independence)為創業目標,也就是此生再也不必為任何錢的事情煩惱,想吃大餐隨時可以吃、想去旅游隨時可以動身,他們希望直接創出一間跨國大公司;但許多臺灣創業家的心中往往只想“再也不要有老板”,只要自己開一家小鋪、賺得比上班還多一倍,就可以宣布“創業成功”。
針對互聯網行業的創業,珍島CEO趙旭隆則認為,創業如同作戰,不管你是創業家還是企業家,不管你現在是CEO還是一個小小的受雇者,都不能改變你是在作戰的現實。如今移動互聯網、社會化媒體營銷離我們已經越來越近,創業機會很多,只要你愿意不斷充實自己,保持陽光心態,把工作當做自己的事業而奮斗,居安思危、持續革新,相信下一個全新的職業生涯高峰就在前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