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y -電商事業部Martin  
  以阿里巴巴為首的電商行業發展如火如荼。傳統企業大多數依托大型電子商務平臺,展開電商業務。自建行業性平臺和企業級平臺鮮有成功案例,更多的是失敗經驗。這樣的背景下,綜合平臺、特殊模式平臺、行業性平臺、企業級平臺是否還有機會?沒有明確答案,專家站出來說話,大部分行業內人士都會抱著懷疑的心態,一切唯有靠結果說話。但這不能阻止行業內人士的考慮,嘗試和實踐。筆者認為,幾個大型平臺壟斷整個電商市場的情況,未來肯定會被顛覆。差異化、個性化,細分領域還存在大量的機會。從理性的角度出發,主要從購買方式上電子化,帶來了購物的便捷,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缺陷和問題。不同行業、不同產品,無論是商品展示方式、促銷方式、購買方式、支付方式、售后服務等都有不同的需求,要達到用戶體驗的完善,幾個統一的平臺顯然是無法滿足的。這就給新的模式留出了空間。本文從上述幾個方式出發,來分析電商模式的變型組合。 
  , 
展示方式。目前普遍的做法,就是現實商品的基本的文字和圖片信息描述。視頻、Flash、360全景照片等很少見。也有“科幻”型文章介紹,某些公司在設計研發感知型終端,模擬現實觸摸感受。新的展示方式更多地依賴技術的進步,這些新的發明會帶來新的商品展示方式,從而為創建新的平臺帶來機會。 
  第二, 
購買方式。現如今常見的購買方式,包括但不限于直接購買、團購、周期性購買、搶購、秒殺、限時搶購、訂購等。為什么會需要那么多購買方式?這里面綜合考慮消費者需求,商家利益的不同情況。舉個例子,為了清庫存,需要采用降價促銷方式;為了讓消費者參與度高漲,策劃“低價秒殺”方式,就是一種非常好的創意。 
  第三, 
促銷方式。促銷是符合人性的銷售方式。例如雙十一大促銷,無論從交易金額、消費者參與度、人均消費額等對社會影響力都非常大。好的促銷方式本身就是很好的營銷方式。但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適合大促,例如奢侈品,就是以不降價、不打折、限量供應等策略,饑餓式營銷方式。不同商品采用不同的促銷方式會取得不同的結果。 
  第四, 
支付方式。包括但不限于第三方在線支付、貨到付款、代付等。這主要是根據消費者支付習慣、商品特性以及商品單價有關。例如大宗商品,單價高,客戶在驗貨前很不放心的情況下,貨到付款方式必須提供,否則嚴重影響購買率。 
  上述談到的電商考慮的幾個方面,再結合企業、商品、消費者的特殊情況,做一些排列組合,就能衍生出很多個性化模式。例如以批量處理尾貨為代表的唯品會,以日常快消品為主導的一號店等。 
  當然除了考慮電商模式以外,還要考慮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,如果這兩個方面走不通,那么電商業務模式也是空中樓閣,無法落地。